Shop
「新茶世代」打群架創業,讓坪林包種「更有種」
文/黎詩彥
攝影/吳佳瑾
「農業產會老化,資深老農已經沒有體力製茶,新一代茶青不能再走老路,我們必須學會打群架!」
有種精神叫做回鄉種茶!在新北市坪林,有一群「茶二代」,他們在離鄉背井到大城市闖蕩後,仍難忘家鄉的茶香,毅然捲起衣袖回鄉種茶,承接起延續坪林茶業的使命。
「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對家鄉的感情。」詹承得說,有的茶青是讀完研究所,在大企業工作幾年後,不忍心看見孕育自己長大的茶園無人接手,決定回家接班,把在外面學到的專業應用於傳統產業中,也有人早已立定志向,一退伍就回家幫忙,趁年輕先打穩根基。
「坪林製茶大多是家庭式、一條龍生產,要會的東西很多,技術門檻高,至少要花5、6年時間磨練,才能獨當一面,人才培育相當緩慢且不易。」
走老路,到不了新地方!新茶世代跨域串連
老一輩的茶農戴著斗笠、古意純樸,新一代茶青穿著襯衫T恤、斯文時尚,他們一手緊握傳統製茶技藝,一手為沒落的茶鄉揚起新浪潮。這群「新茶世代」自發性成立「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」,彼此串連、共學共好,合作發揚茶人精神。協會成立6年來,他們不斷嘗試引入新元素,舉辦展覽、市集、深度茶山體驗、河岸茶席野餐會等,跨域玩出新巧思,吸引人來到坪林、愛上坪林,並且開發茶青禮盒、茶雜誌、茶卡龍、不含酒精帶有威士忌酒香的「茶慶酒」……等特色商品,再現坪林茶的魅力。
「茶業的圈子小,我們必須跨出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。」詹承得認為,轉型最困難的不是去做新的嘗試,而是去和老一輩職人碰撞。「他們做茶做了一輩子,不了解可以走直線,我們為什麼要走彎路?」
老一輩茶農看見的,是熟悉的直路,青農們卻看見這條直路正在走下坡。坪林包種茶香氣獨特、品質優良,但量體越來越小,茶葉產製過程需要超過24小時不眠不休地監控,上了年紀的老農體力負荷不來,「再這樣下去,休耕、荒廢的茶園會越來越嚴重。」
源頭改革共耕,重塑製茶生態系
茶葉和一般農作物不同,不是種植、收成後就會有收益,必須經過耗時費工的製茶工序,把從樹上採集下來的茶菁製作成泡茶用的茶葉,才能變現。青農們知道,想要振興坪林茶業,需從源頭開始改革,無論種茶或是製茶,都不能再依循傳統家庭工廠的模式,必須創造系統化的專業制度,茶農們才有辦法互相幫補、分工合作,有志投入茶產業的新手也能更快上手,為產業永續發展立下根基。
「我們知道唯有讓產業再次蓬勃起來,把餅做大,各人才有未來。」
為了讓人力和資源使用達到最大效益,青農們成立「共耕隊」,互助耕種,老農則負責管理茶園、提供經驗。茶菁製成茶葉的工序繁瑣,每個環節緊緊相扣,須由人工把關、適時翻攪,青農們也希望能建立輪班制度,取代過去老師傅徹夜未眠的看守。
有些老農擔心投注成本下去,產出來的茶葉銷路不佳,茶青們遂成立合作社統一收購茶菁,再製作各式商品推廣出去,並由合作社鏈結資源、開發商品和通路。詹承得去年10月上任合作社理事主席,他認為現在是「打群架」的世代,光靠小農自營或是少數明星茶農,坪林茶產業無法永續經營,整合資源,放大思維和格局,別人才會看得到。
「從客廳經濟轉型、打造合作基地,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但是目標有了,就知道要往哪裡走。」詹承得說。一陣大雨過後,茶園的葉片被洗刷得無比透亮,到處洋溢著生機活力,彷彿象徵飄香百年的坪林茶業,春天即將來臨。
攝影/吳佳瑾
「農業產會老化,資深老農已經沒有體力製茶,新一代茶青不能再走老路,我們必須學會打群架!」
詹承得(左)和蔡威德(右)與一群「茶二代」共同成立「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」。
有種精神叫做回鄉種茶!在新北市坪林,有一群「茶二代」,他們在離鄉背井到大城市闖蕩後,仍難忘家鄉的茶香,毅然捲起衣袖回鄉種茶,承接起延續坪林茶業的使命。
「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對家鄉的感情。」詹承得說,有的茶青是讀完研究所,在大企業工作幾年後,不忍心看見孕育自己長大的茶園無人接手,決定回家接班,把在外面學到的專業應用於傳統產業中,也有人早已立定志向,一退伍就回家幫忙,趁年輕先打穩根基。
「坪林製茶大多是家庭式、一條龍生產,要會的東西很多,技術門檻高,至少要花5、6年時間磨練,才能獨當一面,人才培育相當緩慢且不易。」
詹承得解說坪林茶產業面臨的瓶頸。
走老路,到不了新地方!新茶世代跨域串連
老一輩的茶農戴著斗笠、古意純樸,新一代茶青穿著襯衫T恤、斯文時尚,他們一手緊握傳統製茶技藝,一手為沒落的茶鄉揚起新浪潮。這群「新茶世代」自發性成立「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」,彼此串連、共學共好,合作發揚茶人精神。協會成立6年來,他們不斷嘗試引入新元素,舉辦展覽、市集、深度茶山體驗、河岸茶席野餐會等,跨域玩出新巧思,吸引人來到坪林、愛上坪林,並且開發茶青禮盒、茶雜誌、茶卡龍、不含酒精帶有威士忌酒香的「茶慶酒」……等特色商品,再現坪林茶的魅力。
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推出的「茶慶酒」禮盒。(圖/蔡威德 提供)
「茶業的圈子小,我們必須跨出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。」詹承得認為,轉型最困難的不是去做新的嘗試,而是去和老一輩職人碰撞。「他們做茶做了一輩子,不了解可以走直線,我們為什麼要走彎路?」
老一輩茶農看見的,是熟悉的直路,青農們卻看見這條直路正在走下坡。坪林包種茶香氣獨特、品質優良,但量體越來越小,茶葉產製過程需要超過24小時不眠不休地監控,上了年紀的老農體力負荷不來,「再這樣下去,休耕、荒廢的茶園會越來越嚴重。」
源頭改革共耕,重塑製茶生態系
茶葉和一般農作物不同,不是種植、收成後就會有收益,必須經過耗時費工的製茶工序,把從樹上採集下來的茶菁製作成泡茶用的茶葉,才能變現。青農們知道,想要振興坪林茶業,需從源頭開始改革,無論種茶或是製茶,都不能再依循傳統家庭工廠的模式,必須創造系統化的專業制度,茶農們才有辦法互相幫補、分工合作,有志投入茶產業的新手也能更快上手,為產業永續發展立下根基。
「我們知道唯有讓產業再次蓬勃起來,把餅做大,各人才有未來。」
新世代茶青理念一致,致力讓坪林茶產業走出家庭客廳,邁向永續經營。
為了讓人力和資源使用達到最大效益,青農們成立「共耕隊」,互助耕種,老農則負責管理茶園、提供經驗。茶菁製成茶葉的工序繁瑣,每個環節緊緊相扣,須由人工把關、適時翻攪,青農們也希望能建立輪班制度,取代過去老師傅徹夜未眠的看守。
有些老農擔心投注成本下去,產出來的茶葉銷路不佳,茶青們遂成立合作社統一收購茶菁,再製作各式商品推廣出去,並由合作社鏈結資源、開發商品和通路。詹承得去年10月上任合作社理事主席,他認為現在是「打群架」的世代,光靠小農自營或是少數明星茶農,坪林茶產業無法永續經營,整合資源,放大思維和格局,別人才會看得到。
「從客廳經濟轉型、打造合作基地,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但是目標有了,就知道要往哪裡走。」詹承得說。一陣大雨過後,茶園的葉片被洗刷得無比透亮,到處洋溢著生機活力,彷彿象徵飄香百年的坪林茶業,春天即將來臨。
雨後的茶園。
--
坪林茶青(有限責任新北市有種茶產業運銷合作社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inglinteageneration/?locale=zh_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