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ory
以各種在地小力量,連成一片雲林新景色
採訪、撰文/楊喻婷
攝影/周書羽
「小,是一種特別之處嗎?」
十年前因活化老空間機緣而落腳雲林的外地人李宜倩,發現了雲林的獨特:「小」。從在地的「小人物」、堅守「小土地」,到做有益土地與眾人的事而獲得的「小滿足」,匯集此三小能量,選擇繼續留在雲林,投入當地主要產業──農業,運用自身行銷整合長才,將認真做事的農友小人物,推向更被尊重的幕前位置。
「原本,三小市集想法很簡單,角色介於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平台,藏身於後,盡可能將農友推向前方,讓更多外地的朋友認識他們。」,但三年下來,農友的知名度、市集的熱絡度日益成長,後續支持力道、土地與環境永續卻未能有延續性,無法帶動在地產業穩定及翻轉過往栽種模式,既然如此,三小市集轉型新增販售門市「食育基地」,網站同步擴增線上市集服務,同時加入農產品烹調、食用方式等介紹,並與日本合作雲林農業文創刊物《雲林食通信》,以多方作法觸及更多顧客群並深入農業知識,藉以獲得顧客反饋,提供農友不同視野與激發新想法,共同研發創新商品。
全台三分之一的農物產來自雲林,可想而知,三小市集匯集的力量來自於產地裡的每一片農田成果。「農友並非不想從事友善環境的耕作,但現實上面對成本壓力、市場需求、家人反對意見等,都是他們必須孤獨面對的挑戰。」創辦人李宜倩說。因此,三小市集在行銷方向定調在「透明的真實」,將生產者的狀況誠實告知客人,讓消費者自行選擇是否以消費支持,透過眾人一步步的努力與互相信任,化學離自然就能越來越遠。
「大多數的消費者都能接受,甚至看見進步與改變,彼此都有感動,會觸動交流更具永續性的做法共同參與。」,「好田計畫」即是在地農友主動提出的創意專案。透過一小塊土地的集體認購,從友善耕作、物產加工、產地體驗、社區回饋等,集結消費者認同、企業需求、農友用心,更媒合在地餐飲工作者研發產品,讓食材跨界混搭,最終安心送到顧客的餐桌上。甚至收到當地小學生寫信而得知獨居長輩的用餐需求,再扣連上公益年菜,串起共好循環,讓各方參與者都產生了「我也能一起做好事!」的成就感。
不被人看好的曾經,路上遇見一群相挺之人
「說起來也很感謝,我覺得三小市集運氣蠻好的。」李宜倩說,創業時才剛畢業,雖然經驗不多,但受到很多在地人的幫助。她提到許多生產者因為各種原因回鄉,卻多半是獨自打拼,透過交流媒合、互導資源與共同激盪可能性後,反而出現許多新機會。三小市集從市集到平台的經營,讓許多合作夥伴從原先「這只能這樣做」、「我只會這樣種」等想法開始改變,也逐漸有更多人串連起來,彼此也是合作共同進步,你在變、我也跟著進化,在地工藝家原料從農餘料中取材造紙、市集農友再推薦旅程體驗互導、伴手禮則回到食育基地,大家各自分工、不搶專業、做自己最會做的事,光是這樣,單打獨鬥的生活至今,自然而然地發展成為低調的無聲共好。
介紹一個地方,許多人用人口數、土地面積切入。三小市集則刻意挖掘那些有意思的小數字,如在地的中藥鋪、銀樓、小學等,希望透過更深入有趣的小地方,訴說這個充滿故事的雲林鄉鎮。去年,新增「雲林食務所」培力基地,提供農友們技術及知識升級與環境永續課程,積累更多對土地的發展思慮。李宜倩特別說,若想支持雲林農業,除了付出實際消費行動支持,更希望大家付出時間參與地方,不論是能好好地讀一篇《雲林食通信》的食材故事、分享一篇「雲林食務所」的地方觀點、或是實地走訪「三小市集」認識一位農夫朋友,找到自己可以開始行動的起點,一起成為雲林的關係人口吧!
雲林食務所 / 三小市集·食育基地☞ https://www.tri-small.com
地址:雲林縣斗六市九如街51號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六10:00-18:00、週日8:00-16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