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ory
用一棵樹開創一條產業鏈,循環衍生無限可能
採訪、撰文/楊喻婷
攝影/吳佳瑾
「我常在想,那些修剪的路樹跟校樹,砍掉的木頭都去了哪啊?」
「新竹湖口鄉,每逢聽到地名的第一印象是風大、戰車、糊口而已,感覺這裡的青年好像都是竹科新貴,也才是符合人生價值的規劃。」ReWood創辦人陳偉誠聊到。但有沒有可能,返鄉投入參與改造傳統的家族產業?身為木工木炭家族的一員,從小看著爸媽在不友善且過勞的環境中熬夜趕工,兒子心疼父母,父母也心疼兒子。「我的同學們幾乎都在園區,母親一開始也不認同我念完書要回來,一直要我出去找工作,但我卻認為,炭產業是有機會改變的,而且為什麼不能返鄉跟家人好友一起打拼,我想要的幸福是可以陪著父母、好友們,大家一起快樂生活,而不是只為了賺錢就一定要離鄉 。」
然而剛回家鄉的那段日子,陳偉誠過得辛苦,一邊兼職帶團導覽湖口老街,一邊思考著創業的機會。「大概是因為家裡做木工,從小我就對木頭感到相當好奇,小時候我常在想,那些倒掉的樹、颱風吹斷的樹,到底是去了哪啊?」陳偉誠偶然詢問修整樹木的工人後才知道,政府與學校等單位為了安全、美觀,每年需要提撥經費,投入成本定期修整清理行道樹、校樹,請人修剪是一筆錢,請人載去燒又是一筆錢。禁伐多年的台灣,竟有數以百萬噸計的樹木資源就這樣默默被燒廢。
從以往的觀點看是廢棄物,從未來價值的角度回頭看卻是寶物
「這些木頭全部都還能再利用啊!」像是發現寶藏的孩子般,陳偉誠先是與大學溝通,取得一批自然修枝廢棄的校樹自行搬運至自家工廠,沒想到一投入各樣試做才發現處理費用超乎想像,如果沒有仔細評估修枝廢材轉換後,發展成的商品出路能創造多少價值,這條路恐怕無法成為穩定的商業模式。於是,盤整家中歷經三代的技術與經驗,加上自身科管所學的商業洞察,依據木頭量體大小及特性:足以成型的木頭做家具用品,中等及枝節小料燒成木炭,燒炭過程則引用日本技術,收集水煙轉化成木酢,在與專家探討研發下製作出各式清潔保養等生活產品,以「ReWood木酢達人」為名,賦予廢棄木材新生命,陸續發展出──木作、木炭、木酢三類別的一條龍產業。
廢棄木材翻轉出新生命,善山盛用發揮森林最大價值
就像木頭適材適性變成不同產品,ReWood一條龍產業也創造了各種不同的工作機會。以2020年成立的「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」木工培力工作坊為例,原意是為了培育在地木工青年,沒想到實際來報名的學員很多竟是超乎想像的各領域新血人才,如年輕室內設計師、藝術創作者及社區退休媽媽等。「我只好拜託我爸親自當任木匠師傅。」陳偉誠笑著回憶,學員多元的背景也為木工作品挹注多樣化的創造力,因應每個人的特長與風格,專心製作自己適合的木工品,桌椅、抽屜、木琴都是頗受好評的單品。「每塊能做木作的修枝材料都是獨一無二的,像這張椅子就只有一張,也不會再有,我們現在有一群粉絲每天在臉書等著買我們上架的限量木作商品。」
不只木作,木炭也發展出全新篇章。「木炭有助除濕淨化,但黑黑的一堆放在現代人家裡房間怎麼會好看?」團隊中惠婷發揮創意,將木炭結合園藝,轉為一盆盆生意盎然的「炭盆栽」,除帶來好空氣之外更符合市場潮流,大大增添了傳統炭產業的新價值。
人與大自然間的互敬互重,森林與生活其實沒有那麼遠
當人力協作因青年培力工作坊更為齊全後,森林循環開始益發活絡。ReWood團隊也逐漸成為校園、公部門及企業的林業剩餘解決方案夥伴。總能以專業角度,為夥伴提供從修枝開始如何銜接後續木材「再利用的價值」。如為國小學童設計樹藝師到校進行攀樹體驗與修樹課程規劃,且協助料源後續回收,經過一個月乾燥處理後,再邀請師生一同參與校樹修枝製成桌椅的創作過程,真正落實循環「將校園修枝木變成校園家具」。陳偉誠分享,曾有位孩子發現某棵熟悉的校樹變成盪鞦韆後大喊:「哇,這就是我們學校裡的那棵樹耶!」,開心的表情令他印象深刻。森林循環計畫創造了樹木的餘生與在地學童、校園、企業、鄉公所等從湖口為起點延伸至外縣市的自然善念,也讓陳偉誠獲得首位地方創生十大青年代表。
「常有人問我,怎麼看待青年回鄉、地方創生,我認為是要找到自己『幸福的總和』。像我覺得不只是考量收入或多優渥的公司福利,我認為如果能跟許多有相同理念的好友們一起工作一起打拼生活,還能陪伴父母,在熟悉的家鄉生養孩子,才是真幸福!」陳偉誠說,透過持續創新進步,改變林產業的新面貌,我能帶給家鄉湖口的,是讓大家再次相信,在家鄉小城市裡創生也能自信、抬頭挺胸面對外界疑問的一種地方新生活姿態。
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 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redawoko/
地址:新竹縣湖口鄉中正路三段162巷16號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五9:30-18:00、週六11:00-17:30(12:30-13:30午休),週日與國定假日公休
攝影/吳佳瑾
「我常在想,那些修剪的路樹跟校樹,砍掉的木頭都去了哪啊?」
「新竹湖口鄉,每逢聽到地名的第一印象是風大、戰車、糊口而已,感覺這裡的青年好像都是竹科新貴,也才是符合人生價值的規劃。」ReWood創辦人陳偉誠聊到。但有沒有可能,返鄉投入參與改造傳統的家族產業?身為木工木炭家族的一員,從小看著爸媽在不友善且過勞的環境中熬夜趕工,兒子心疼父母,父母也心疼兒子。「我的同學們幾乎都在園區,母親一開始也不認同我念完書要回來,一直要我出去找工作,但我卻認為,炭產業是有機會改變的,而且為什麼不能返鄉跟家人好友一起打拼,我想要的幸福是可以陪著父母、好友們,大家一起快樂生活,而不是只為了賺錢就一定要離鄉 。」
然而剛回家鄉的那段日子,陳偉誠過得辛苦,一邊兼職帶團導覽湖口老街,一邊思考著創業的機會。「大概是因為家裡做木工,從小我就對木頭感到相當好奇,小時候我常在想,那些倒掉的樹、颱風吹斷的樹,到底是去了哪啊?」陳偉誠偶然詢問修整樹木的工人後才知道,政府與學校等單位為了安全、美觀,每年需要提撥經費,投入成本定期修整清理行道樹、校樹,請人修剪是一筆錢,請人載去燒又是一筆錢。禁伐多年的台灣,竟有數以百萬噸計的樹木資源就這樣默默被燒廢。
從以往的觀點看是廢棄物,從未來價值的角度回頭看卻是寶物
「這些木頭全部都還能再利用啊!」像是發現寶藏的孩子般,陳偉誠先是與大學溝通,取得一批自然修枝廢棄的校樹自行搬運至自家工廠,沒想到一投入各樣試做才發現處理費用超乎想像,如果沒有仔細評估修枝廢材轉換後,發展成的商品出路能創造多少價值,這條路恐怕無法成為穩定的商業模式。於是,盤整家中歷經三代的技術與經驗,加上自身科管所學的商業洞察,依據木頭量體大小及特性:足以成型的木頭做家具用品,中等及枝節小料燒成木炭,燒炭過程則引用日本技術,收集水煙轉化成木酢,在與專家探討研發下製作出各式清潔保養等生活產品,以「ReWood木酢達人」為名,賦予廢棄木材新生命,陸續發展出──木作、木炭、木酢三類別的一條龍產業。
廢棄木材翻轉出新生命,善山盛用發揮森林最大價值
就像木頭適材適性變成不同產品,ReWood一條龍產業也創造了各種不同的工作機會。以2020年成立的「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」木工培力工作坊為例,原意是為了培育在地木工青年,沒想到實際來報名的學員很多竟是超乎想像的各領域新血人才,如年輕室內設計師、藝術創作者及社區退休媽媽等。「我只好拜託我爸親自當任木匠師傅。」陳偉誠笑著回憶,學員多元的背景也為木工作品挹注多樣化的創造力,因應每個人的特長與風格,專心製作自己適合的木工品,桌椅、抽屜、木琴都是頗受好評的單品。「每塊能做木作的修枝材料都是獨一無二的,像這張椅子就只有一張,也不會再有,我們現在有一群粉絲每天在臉書等著買我們上架的限量木作商品。」
不只木作,木炭也發展出全新篇章。「木炭有助除濕淨化,但黑黑的一堆放在現代人家裡房間怎麼會好看?」團隊中惠婷發揮創意,將木炭結合園藝,轉為一盆盆生意盎然的「炭盆栽」,除帶來好空氣之外更符合市場潮流,大大增添了傳統炭產業的新價值。
人與大自然間的互敬互重,森林與生活其實沒有那麼遠
當人力協作因青年培力工作坊更為齊全後,森林循環開始益發活絡。ReWood團隊也逐漸成為校園、公部門及企業的林業剩餘解決方案夥伴。總能以專業角度,為夥伴提供從修枝開始如何銜接後續木材「再利用的價值」。如為國小學童設計樹藝師到校進行攀樹體驗與修樹課程規劃,且協助料源後續回收,經過一個月乾燥處理後,再邀請師生一同參與校樹修枝製成桌椅的創作過程,真正落實循環「將校園修枝木變成校園家具」。陳偉誠分享,曾有位孩子發現某棵熟悉的校樹變成盪鞦韆後大喊:「哇,這就是我們學校裡的那棵樹耶!」,開心的表情令他印象深刻。森林循環計畫創造了樹木的餘生與在地學童、校園、企業、鄉公所等從湖口為起點延伸至外縣市的自然善念,也讓陳偉誠獲得首位地方創生十大青年代表。
「常有人問我,怎麼看待青年回鄉、地方創生,我認為是要找到自己『幸福的總和』。像我覺得不只是考量收入或多優渥的公司福利,我認為如果能跟許多有相同理念的好友們一起工作一起打拼生活,還能陪伴父母,在熟悉的家鄉生養孩子,才是真幸福!」陳偉誠說,透過持續創新進步,改變林產業的新面貌,我能帶給家鄉湖口的,是讓大家再次相信,在家鄉小城市裡創生也能自信、抬頭挺胸面對外界疑問的一種地方新生活姿態。
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 https://zh-tw.facebook.com/redawoko/
地址:新竹縣湖口鄉中正路三段162巷16號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五9:30-18:00、週六11:00-17:30(12:30-13:30午休),週日與國定假日公休